有良知的人都该了解!贵阳南郊发生的这段感人往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19-04-25 11:40:51


图云关,对于贵阳人来说,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但70多年前,这里却是中国反法西斯战场上一个重要的战地救护“心脏”。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聚集了无数优秀的国内外医务人员,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壮歌……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说到图云关,也许很少人了解。但说到森林公园,几乎每个贵阳人都知道。


图云关,位于贵阳市东南郊的森林公园,在古代是贵阳通往湖南、广西的必经关隘,如今的图云关已成了市民休闲的森林公园,园内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和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见证了抗日战争那段峥嵘岁月。



,其中有4人是外国人,石碑上方黄色的橄榄枝线条圈起一个大大的红十字图案。石碑的右侧屹立着“援华医疗队纪念碑”。碑文:,英国伦敦医药援华会组成医疗队于1939年来到贵阳,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贡献,兹刻碑以志不忘。”



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图云关的密林深处驻扎着当时极具规模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全盛时期有大小医疗队150个,医务人员及辅助工作人员三四千人。人、、无党派人士、爱国华侨、国际主义战士,并肩战斗,以赴汤蹈火之精神气概,展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民族魂的永恒壮歌……


一个特殊的医疗救护队


1938年10月,以林可胜博士为首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迁到贵阳图云关,并在此开展救护工作。这支救护队汇集当时国内众多的医疗专家和护理人员,。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只特殊的“国际援华医疗队”。



1939年底,来自欧洲各国的26名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绕过半个地球陆续抵达图云关,与中国医务人员混编,以贵阳图云关救护总队部为基地,赴各战区积极开展救死扶伤、转运援华药品、扑灭鼠疫天花等战地救护工作,与中国人民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波兰医生戎格曼、甘理安,罗马尼亚医生柯让道、柯芝兰等人都先后在这里服务过。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当年的图云关,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友人,有毅然返国共赴国难的爱国华侨,有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在6年的时间里,他们与贵州人民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与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相距约50米,在一片松林中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英国女医生高田宜之墓”。墓的两侧有中英文对照的碑文,中文是:“英国女医生高田宜,。翌年,日军投掷细菌弹,她为防治菌疫,不幸以身殉职。兹刻碑以志不忘。”。


国际援华医疗队英国女医生高田宜死于日本细菌战感染时才20多岁,她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这片土地上。

由于条件艰苦,救护总队的医务人员常常自己着手改进医疗条件,贵阳竹子多,他们因地制宜地用竹子搭起工作台,用竹子编成担架,以竹夹、竹碗代替某些手术器械,还研制出木板夹板、竹板夹板。


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外籍医生们常常是一连工作10多个小时,疲倦时就用冷水浇头。他们以贵阳为中心到西南各地巡察和医疗,经常遭遇日均的轰炸和袭击,但从不畏惧。


救护总队不仅在战场上救护抗日将士,而且还协助驻地的地方卫生防疫部门扑灭当地疫情和开展环境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并开设门诊部为平民百姓提供医疗服务。1942年,救护总队在贵阳图云关和大西门的社会服务处内开设两个诊疗所,为贵阳市民看病治病,收费低廉,就诊人数众多。


一个直击心灵的口号


当时救护总队有一个行动口号:“救死扶伤,博爱恤兵”,并对所有工作人员订立8条救护信条:1、具丰富情感;2、抱牺牲志愿;3、本博爱襟怀;4、献科学身手;5、作精密准备;6、求迅速效率;7、保伤病安全;8、增人类幸福。根据以上信条,救护总队创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深受军队伤病员和平民百姓的欢迎和称赞。


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图云关医疗救护总队3000名常驻医护人员在6年间共进行手术近20万人、骨折复位3万5千多人、敷伤近900万人、住院治疗200余万人、门诊军人248万人、门诊平民200余万人,培养了数千名专业医护工作者,发挥了战地救护心脏的巨大作用,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图文来源于网络 贵州新目标编辑整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