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杏林秘籍】首羡接骨白鸡膏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5-12 19:24:00

          

 首羡接骨白鸡膏  

接骨白鸡膏是治疗骨伤的外敷复方良药,因持其制作技艺者世居的李堂、白李庄、王小庄均隶属首羡镇,故被寻医疗伤的患者称作首羡接骨白鸡膏。

首羡接骨白鸡膏制作技艺始于清朝后期,原在李堂村的苗氏家族内传承,当传至第五代时,因其无子,便将技艺传授给两个外孙,即白李庄的李化孔和王小庄的王开选。

此后,接骨白鸡膏制作技艺分为两脉,在李、王两个家族中有序传承,现均已传承至第九代。

首羡接骨白鸡膏分为药和膏两部分,亦称白膏药、黑药膏,均为外敷药。制作原料有麝香、海马、血力花、当归、川芎、鸡血藤、牛膝、乳香、没药、龙骨、琥珀、陈皮、冰片、荊芥、防风、透骨草等近20味中药材,以及敷药用的白公鸡、熬膏用的香油、黄丹等。辅助物品有白布、绷带、夹板等。制作工具有碓窝子、药碾子、捣罐子、笊篱、大罗、小罗、盘秤、炉灶等。

其技艺流程和敷用方法为:

1.备料  农家散养的纯白公鸡(以纯白乌公鸡为佳,一只重1.5公斤左右);精选所用药材,分开晾干密封于袋内。

2.粉碎  先将药材分别计量,再行炒料(凡需炒的药材在铁锅内放置的沙土中文火慢炒,不吃火的药材炒到药味冒出即可),然后粉碎成粉末状,罗出药面,密封于玻璃瓶内存放。

3.熬膏  香油入锅,大火加温,药材下锅浸炸30分钟,然后文火温油浸泡,持续一周,捞出药渣,纱布过滤;药液入锅升温,加入黄丹,熬至冒泡、呈黑色、滴水成珠时,下火入水降温,拔伸成膏;将膏以牛皮纸包裹,埋入地下,利用地温祛除火毒,一周之后即可施用,此为黑膏药。

4.敷用  将白公鸡宰杀,褪毛(干拔羽毛,忌热水烫)、开膛(去肠、留肝胆及鸡珍);清洗后置于碓窝子里捣碎,成糊状;将配好的药面放入,继续搉捣,至药面与烂鸡充分混合;加入麝香,再搉捣10分钟,即成白膏药。整骨复位,外部消毒。将白膏药摊置于白布上,贴到骨伤处,外用夹板、绷带包扎。贴敷24小时后取下,清洗患处,换贴黑膏药。黑膏药一贴敷10天,一般骨伤3-4贴即可痊愈。

首羡接骨白鸡膏对治疗闭合性硬伤骨折、轻微病理性骨折与手术后愈合延迟性骨折疗效奇特,且不用手术,不打针吃药,敷药后无需忌口。

近二百年来,首羡接骨白鸡膏制作技艺传承者秉承“技必若仙,德必如佛”的祖训,施艺疗伤,治愈患者众多,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久负盛名。

第六代传承人李化孔、王开选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为奋战于湖西地区的八路军战士数百人治疗骨伤,且为义举。

第七代传承人李云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徐州市权台煤矿工作时,常奔波于徐州、枣庄、淮北三地煤矿,救治骨伤者,倍受称道。

(李云升)

第八代传承人王汝杰,虽已年过八十,仍坚持施艺疗伤;李玉振改坐诊为坐诊与出诊相结合,自备车辆,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疗伤,近者三、四里,远者数百里,同时通过远程施艺,将治疗范围扩展至北京、天津、陕西、福建等地。

首羡接骨白鸡膏制作技艺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因而传承渠道窄,谙熟技艺者少,现李、王两脉可接诊的第七、八两代传承人仅有六名,其中三人已年过七旬。

为保护民间这一优秀的传统医术,2014年丰县人民政府将其列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