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读《中国青铜器》有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18-10-23 10:35:17

先人的智慧



青铜器是指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以及汉代早期是青铜铸造的辉煌时期,通过分析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进而了解先民的自然观,其结论更是令今人叹为观止。

一、青铜器纹饰多样化折射先民超越时代的认知范围

《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意思是夏代先民在对“九州”生物物种进行严格“普查”的基础上,把收集的第一手材料铸造在青铜鼎上,让国民能够明辨哪些生物能食用、哪些要及时避让。

该说法的考古学佐证是夏商周青铜器纹饰反映的生物多样性。

这说明我们先民认识自然的范围逐渐扩大,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形成。这不仅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甚至超越了中世纪的欧洲。

综上,“禹作九鼎以象物”可以看做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自然科学调研,执行任务的先民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

二、饕餮纹饰的变化反映出农耕技术的进步

夏代青铜器饕餮纹十分简单,只铸造出双眼而没有细部。商代青铜器饕餮纹蛇、龙、鱼等多种生物的特征,特别是出现了玄鸟纹样,这印合了《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这说明商代先民产生了“地球生命外来说”的思想。

西周青铜器上饕餮纹已经不像商代那样狰狞可怕,这反映了先民从畏惧自然向了解自然过渡。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言:“到了周代的后期,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常常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有时甚至成为胜利的一方面”。

特别是西周饕餮纹中牛角的大量出现,说明耕牛在西周先民的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生活方式从狩猎过渡到农耕。我们有理由相信,牛耕技术早在西周时期已基本成熟,而非传统认为的春秋时期。

三、耕织狩猎纹与东周先民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

东周先民已经萌生了朴素“可持续发展观”,这可以从战国宴乐狩猎攻战纹壶从上到下的三道纹饰中找到佐证。

第一道纹饰表现的是春夏时采桑养蚕的场景。

第二道纹饰表现的是夏季围猎动物及宫室宴飨的场景。因为夏季农作物尚未成熟,先民又必须遵守“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禁渔法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狩猎。

第三道纹饰表现的是秋收后粮仓充盈,发动对外战争;之后冬季到来,食物匮乏,夏季禁渔的效果显现,纹饰中表现的破冰捕鱼正好解决了冬季食物补给的问题。

我们相信,东周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已经比较系统,产生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也不足为奇。

四、两汉铜镜纹饰背后天文学的巨大进步

铜镜是青铜器中一个重要门类,它的纹饰中蕴含了先民对宇宙的认知和研究。

从纹饰简单的早期铜镜,到繁复多样的战国铜镜,反映了先民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对宇宙的深入思考。汉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兴盛和贵族阶层对修道的热衷,也客观上推动了先民对天文学的研究。

以星云镜为例。有学者把星云纹饰与近代星图的部分区域加以对比,发现二者的出入不大。这说明,秦汉先民的自然认知已经拓展到大气层之外,且研究成果十分惊人。

再从星云镜的形制来看,中间是山形镜钮,四周是星云纹饰,星辰之间有纽带联结。如果把镜子看作“宇宙”的话,那么中间的山形镜钮就是漂浮在宇宙中的“地”,四周的星体和宇宙物质把“地”包裹在中间。

比照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关于“浑天说”的解释:“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不难看出,星云镜的形制和纹饰恰好与“浑天说”相印合,这也印证了学界关于“浑天说”产生于战国时期的论断。


作者简介

赵锐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

公诉二处检察官助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唐思芸(普陀区人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