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火”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02 04:41:02

火是什么

是文明的起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火的作用,其实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如《尚书》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中医认为,人体也有这样的火。人体之火,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现象。自然之火,主动,升腾向上,性热而温煦;利用得好,能蒸煮食物、驱寒保暖。人体之火也有类似的属性。对人体有利的火,中医称为“生理之火”。但如果自然之火运用不当,则会酿为灾难,造成损害。相应地,在人体中的不当之火,叫做“病理之火”。

其实,“生理之火”是指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气,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脏腑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阳气主功能,凡是涉及功能性的都归阳气管。阳气能让人体拥有抵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体是以阳气的火热之功达到消化食物的作用的。人食五谷杂粮,入胃,胃的作用类似于一口大锅,阳气就像锅下的火,火要烧得足够地旺,锅里的食物才能熟透,五谷才有化为水谷精微的可能。阳气正是通过加热腐熟这些食物,使之化为精气,从而营养五脏六腑,是指百骸,维持生命的需要。

而“病理之火”,因为“火性炎上”,故病理之火所致的病理现象称为“上火”。该火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体的火太旺了,把体内的水分蒸得有些干涸了,还有一种是人体的水太少了,以致体内的火相对地旺了起来。如下图,以蓝柱作为“水”,即人体的阴液,以红柱作为“火”,即人体的阳气。生理状态下,人体的水火是平衡的,而病理状态下的“火”,一种是火(阳气)多了,多了则实,谓之“实火”,另一种是水(阴液)少了,少了则虚,谓之“虚火”。


那么,“实火“和”虚火“各有什么表现 呢?“实火”易灭,“虚火”难消。“实火”一般会表现出烦躁易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病症,而“虚火”一般会表现为口干舌燥,大量饮水亦不能缓解,五心烦热,盗汗,其热的程度没有“实火”那么大,但是表现持久,缠绵难愈。


人体的火在五脏六腑皆有分布,常见的有肝火心火肺火胃火肾火等。

肝火是最常见的,肝为将军之官,易于发怒,怒则动火,肝火由此而生。故一个人如果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就容易肝火旺了。肝火亢盛之人一般会有头晕目眩,目赤肿痛,口苦口臭,胸协胀痛。

去肝火,可用梨水,制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另外,太冲穴位于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是肝经上的原穴,人体的“出气筒”,左右脚面上各有一个。揉太冲穴可将肝气肝火消散掉。具体操作方法:从太冲穴向第一、二趾蹼缘方向进行推按,或者直接在太冲穴上按揉

心火则分两种。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

心实火可用莲子汤,制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心虚火可用百合鸡子汤,制法:取百合45克,浸1宿,待出白沫,去水洗净,置沙锅内,加水和冰糖适量,煮40分钟,去百合,加入鸡蛋黄1个,充分搅匀,再滚数沸,即成

肺火可分肺实火肺虚火。肺实火通常伴随感冒,会出现咳黄痰、咽喉肿痛、口渴欲饮、大便干燥,喜凉恶热等症状。肺虚火表现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

肺实火可用罗汉果茶。制法:罗汉果20克,沸水泡闷15分钟后代茶饮

肺虚火可用猪肝,制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胃火一般为实火,即锅下的火过旺过盛了,锅里的水干涸的很快。胃火炽盛,可延足阳明胃经上炎,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嘈杂易饥、便秘、烦热、口渴、牙疼、牙宣出血、颊肿、面赤等。也可能是虚火,即锅下的火太弱了,消化功能不佳,就会出现便秘、腹胀、舌红少苔(舌苔由胃气而生)。

胃实火可用绿豆粥,制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胃虚火可用苹果。苹果味甘、性凉。有健脾补气益胃,生津润燥的作用。宜于脾虚食少,胃阴亏虚,阴虚胃痛。

对于肾火,则一般为虚火。主要的症状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心脏)。去其虚火可用猪腰。制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个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熟,吃猪腰喝汤


艾灸2个穴位轻松“灭火


 足三里穴

【功效】引火下行、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

取穴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取穴时,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穴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三阴交穴

【功效】滋阴下火、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                               调等

取穴方法: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取穴时,侧坐。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示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的交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未完待续,更多保健常识咨询,

请关注GDPU针协公众号:gdpuzx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