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应和给孩子选择背景音乐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5-22 18:29:36

可能大家都很熟悉“莫扎特效应”这个词。就其渊源来说,是加利福尼亚欧文校区开展的研究:学生分组每天带上耳机听10分钟的单纯噪音、松弛音乐或莫扎特的音乐。后来“莫扎特”这一组在空间任务上表现更好。

到底是莫扎特音乐还是莫扎特音乐的要素影响了这些孩子?研究的结果是这样的,在一些简单的任务中,单个的、基本的音乐要素所发挥的作用优于整个音乐。也就是说,孩子更容易捕捉到音乐中经常重复的规律的东西,比如稳定的节奏、变化的旋律,鼓的声音等等。

如果说选择给孩子听音乐,单纯的、漫无目的选择莫扎特音乐作背景音乐;不如在很小的时候,譬如6岁前,持续一年的音乐活动,更能凸现音乐对孩子的影响。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拍掌、玩节奏游戏等等,让孩子全身心地浸润在音乐中,而不是“这耳听那耳冒”。也就是说,孩子注意力不在音乐时,音乐对它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在宝宝的生活中,家长们也很想选择合适的音乐给孩子听。第一种,最理想的背景音乐是可预期的,也就是说听到了前半段就会感觉到后半段是什么样,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不会分散。比如经典音乐中的短小的曲目都比较适合:《胡桃夹子》里的《糖果仙子》,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小步舞曲等等,这些都是很规整的结构,也是可预期的音乐。

给宝宝选择的第二类背景音乐是旋律明显的并且多重复的。比如格里格的《清晨》,有一段旋律就是经常重复的,一会儿是长笛奏出的,一会儿是钢琴奏出的,一会儿是弦乐奏出的,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每一段音乐里有新的东西,又有旧的东西,宝宝就会觉得既熟悉又新鲜,才可能听得进去。

第三类是可以哼唱的。如果宝宝可以和着音乐说出或哼唱出其中的片段,那么他会高兴得不得了,好像发现了“芝麻开门”一样的咒语,使那道石洞门开启了一样。这种成功的快乐是任何玩具都不可能带给宝宝的。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里有一段《糖果仙子》,我们来和宝宝一起说糖果小咒语“糖果仙子,最爱泡泡糖泡泡糖泡泡糖样样都喜欢,嘣嘣;”连读三遍,正好可以和上主题部分的节奏。宝宝能准确地说出这个“小咒语”也就掌握了这段世界名曲的主题部分的节奏和乐句,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每听到这一段,他就会非常敏锐地辨别出来,家长们可以试一试。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