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东方肖珂:从“趋势把握者”到“价值创造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0-22 11:04:44

Web服务端开发权限风口这个东西是不好追的,你去追的时候往往导致失败,因为实在是不好预判。 图片来自“网”

时常把“趋势”和“价值”挂在嘴边,作为创东方自身培养的投资团队以及如今的创东方管理合伙人和首席投资官,肖珂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创东方”烙印。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创业投资和资产管理的投资机构,创东方累计管理各类基金近20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各类成长型企业超过160家,其中50余家企业已在国内IPO上市、并购转让实现退出。

过去十余年,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投资机构,在激烈对垒的投资行业中脱颖而出,投出了网宿科技、企查查等知名企业,同时也积累了科技类企业投资的一套方法论。

近日,网与创东方合伙人肖珂进行了一次对话,他分享了自己转型做投资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大势的判断与创投风口的甄别,更重要的是,他对时下热度不断攀升的科创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肖珂口述网精编:

谈转型做投资:一切从零,顺势而为

2002年,我研究生毕业,正赶上中国加入WTO(2001年),国家决定开放金融行业,而保险业作为金融里最弱小的板块,率先对内对外开放。

在政策加持下,很长一段时间,整个保险行业加速繁荣起来,新的保险主体和新设分支机构大量涌现,产业链也越来越全,对中介服务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产业链越发完善要求也变多。

在保险业和保险中介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进入了专业保险中介行业我进入了一家业内领先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一起经历了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保险主体的运营思路发生变化,保费优先变成承保利润优先,大家不再盲目扩张,而是谨慎经营,更多考虑怎么去节省费用,原先付费购买专业化服务的模式被逆转。

恰恰在那个时候,我在公司负责战略规划和IPO上市的相关工作,我深深感受到一个公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整个行业或产业链的影响。

对我来说,保险中介乃至整个保险行业已经不符合我的职业规划,我决定跳出保险业,并且在2010年正式投身创业投资。

离开奋斗了8年的保险业,到一个全新的行业,一切从零开始,对我来说有很大挑战。之所以选择创投行业,除了兴趣使然,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之前所在的公司接受过知名创投机构的投资,而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与他们投后团队以及包括券商在内的中介机构打交道,大致知道创投所需的知识结构;

第二,恰好两位大学的同班同学在做股权投资,而且做得很优秀,这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什么样的投资机构会比较适合我呢?第一,肯定在深圳,第二,民营机制,因为我上一家也是民营。在深圳的民营基金中,创东方特别强调工科背景、实业背景,而且整个理念和策略与我比较契合。又看了一些关于创始人的材料,发现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于是就写了一封邮件投递简历,然后很幸运地被录用了。创东方的土壤很适合我,一路快速成长为合伙人。

谈投资大趋势:从全球贸易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到制定者

作为投资人,我认为,看趋势比看赛道或者公司本身更重要。这里所说的趋势是一个大势,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都会受制于所处的时代,包括任何一个行业也会受到大势的影响。

现在的大势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经济由大到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由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到制定者,由价值链的中低端到中高端,由简单的产品开发(Design)到R&D(Research & Design)的研究驱动科技创新。

研究中国经济有两个比较好的维度,一个是康波周期,另一个是工业化进程。目前属于康波周期的萧条期,本轮康波周期的主导技术信息技术目前创新乏力,一方面带来了全球经济的低迷、贫富差距的拉大,另一方面带来了中国作为追赶国的机会。

所以,芯片等产业的产业化机会来了。目前还处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成熟阶段,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的平稳发展非常重要。

从投资角度,我们内部把趋势分为快趋势(风口)、长趋势、强趋势。在创投圈,每一年都会涌现出很多新的风口。但风口这个东西是不好追,你去追的时候往往导致你的失败,因为实在是不好预判。

股权投资是长期投资,流动性很差,往往是还没等到退出,风口就没有了,所以不太适合做追风口这个事。

我们更加注重长趋势和强趋势,长趋势是类似于巴菲特的滚雪球,找一个又长又湿的雪道就可以长期获益。而强趋势就是驱动力很强,有强劲动力做出巨大改变。所以我们最喜欢的是能够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强趋势,遇到这个就很厉害了。

什么样的趋势力量是既长且强,让我们感觉很靠谱呢?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做投资就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确定性。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处于成熟期却又遭遇康波萧条期的当下,伟大复兴的路径就是产业升级,而这次产业升级在微观层面就是科技创新研发驱动。

随着我们由价值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中国的企业要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所以要具备的能力就要从简单的产品开发(Design)提升为R&D(Research & Design)。

但是这样一来,也给企业带来了科研的高风险,这对创投来说也是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以及获得良好的风险收益?

国家为了推进这些工作落地,给了很多政策和资源倾斜,比如说科创板。

谈科创板:科创板不是为了让机构套现

中国经济要转型要升级,一定要加大研发的投入,一定需要创新,而创新面临高风险,同时需要高投入,如果没有长期的股权资金来支持,全靠债权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方向是金融去杠杆,科技加杠杆。金融去杠杆是为了化解金融风险,高杠杆的资本结构不利于工业化创新和发展. 通过减税和其他方式让利,让企业有能力去做长期的科研投入。

科创板的大力推出,把上海打造成为最强的金融中心和资本中心,并且将以纳斯达克为主要竞争对象,目标是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能够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属于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

所以科创板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机构和创始人套现,而是让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不是简单多一个退出渠道,而是“科技加杠杆”之后利益重新分配,增加了科创类项目的资源配置权,同时也要解决如何让“优等生”真正“成才”的问题。

让一批有潜质的公司回到一个更加市场化的空间,获得持续的融资支持,它是一个筛选机制,也是一个集训营,作为一个培养未来的苹果、亚马逊的平台,它要不断地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

我个人认为,科创板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到这来不是说我创业成功了,来兑现的,而是来这才能够更好地创业,不是让大家去套现。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企业,好的企业能带动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流动性带来更高的估值,更多的好企业就也会涌进来。

所以,一方面通过市场化的注册制机制,筛选一批好企业好苗子,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来了之后,如何进一步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和工具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及整合其他科技及产业资源做强做大,或者说怎么通过股权激励和并购手段培养一批千亿市值的公司,这些都是市场留给科创板的课题。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