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第二医院内的那座“红楼”牵出不少动人故事,与哥伦比亚大学都有关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18-04-03 12:52:11


泰德和玛丽安兄妹俩仔细地看着与父母的合照。

越城区延安路上,绍兴第二医院内,一座“红楼”安安静静地矗立了一个多世纪。前天,这栋楼有了新的名字——绍兴第二医院院史馆。馆内陈列了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收集,以及医院珍藏及医院职工捐献的各类珍贵史料200多份。第三任美籍院长施乃德的子女也专程赶来,对着父亲的旧物讲述了那段发生在烽火岁月中的动人故事。


  美籍院长一家与绍兴的跨世纪情缘

  “在我会说英文之前,我已经会说中文了,包括绍兴话……”在前天举行的绍兴第二医院建院105周年庆典仪式上,年过八旬的泰德用绍兴话问候了与会者,面对大家惊讶的目光,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泰德是绍兴第二医院前身——“福康医院”第三任院长施乃德的儿子。他深情回忆了自己一家人和中国、和绍兴的情缘。


  1930年,年轻英俊的医学博士施乃德在战火中来到了中国宁波,泰德和妹妹玛丽安就是在宁波出生的。1938年,施乃德来到绍兴,担任福康医院的院长,救治了很多被炸弹炸伤的民众。1943年,,被押往上海集中营,当年年底,备受折磨的施乃德一家才因美国和日本的俘虏交换计划得以回到美国。


  抗日战争结束后,施乃德又于1945年底迫不及待地赶回了绍兴。一个多月后,家人也都从美国赶到绍兴团聚。直至1948年,施乃德因为健康原因返美,原计划第二年返绍,由于不稳定,施乃德一家最终留在了美国。


  这一别离就是30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为庆祝父亲80岁的生日,泰德兄妹俩陪同施乃德重回绍兴。“看到他当年在绍兴的事业依然延续着,而且发展得非常好,父亲非常惊喜。”泰德回忆。


  兄妹俩还趁机探访了当年在绍兴的玩伴——家住柔遁弄的许维珍老人。许维珍至今仍能脱口叫出玛丽安的中文名字“福美”,当年,他们曾一起吃绍兴菜,说绍兴话,爬塔山。


  在“红楼”,也就是新成立的院史馆里,兄妹俩与父亲当年留下的老留声机合影。满头白发的玛丽安指着墙上挂着的施乃德夫人与3个子女合影的照片说:“这个小女孩就是我。”


  一份院史串起一部绍兴现代医疗发展史

  清末民初的绍兴,人们的医疗观念仍然十分传统,在中医和迷信中游走的绍兴亟需现代医学的引入。直到1903年,南北浸礼会医疗传教士高福林的到来,开创了绍兴城区真正意义上的西医历史。几经募款和筹建,1910年3月,绍兴南街马坊桥成立教医局。史料显示,到1914年时,教医局已拥有41张床位,有一个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化验室,还有一个私密的检查室,一个男女分开的更衣室。


  这家美国教会医院于1922年更名为“福康医院”,即绍兴第二医院的前身,高福林是首任院长。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福康医院都走在绍兴乃至全国的前列。


  绍兴第二医院现任院长葛孟华介绍,鉴于绍兴第二医院这段特殊的历史,大约两年前,医院开始筹建院史馆,为此,先后派出人员赴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收集院史资料,最终找到了近百件相关史料,其中,在耶鲁大学找到了高福林签名的书,在哥伦比亚大学找到了福康医院的英文年报。


  此外,医院也收藏了不少珍贵的旧物,如高福林用过的《五车韵府》字典,出版于1865年,是当时老外学习汉语的主要工具书;当年福康医院使用的老式排字机及备用字字模;施乃德拍摄的抗战时期上海、杭州、绍兴等地状况的影像带等。(据绍兴晚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