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邮票学吉金:青铜器邮票“大阅兵”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19-11-07 01:11:16

关注内德堂,一起玩耍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1.特63   殷代铜器   1964.8.25


1964年8月25日,为了展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邮电部发行了《殷代铜器》特种邮票,全套8枚。


  第一图为“父戊舟爵”。河南辉县诸丘出土,是一件古代流传品。“父戊”是殷代人祭祀时对父辈的称呼。“舟”是在“父戊”名下有一个类似小舟的象形字。着这种符号,有人认为是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族徽。“父戊舟”是“爵”的所有者。这件酒器凸底,圆腹,前有倒酒用的“流”,后有似雀尾状的“尾”,旁边有把手“錾”,口上游两柱,下面有三个尖形高足,通高23厘米。器身起扉棱,两面均饰兽面纹,辅以三角纹和雷纹。流外侧有铭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铭文“作尊”,整体造型灵巧,装饰精细。此爵的流与柱上分铸的铭文构成完整的内容(父戊舟作爵),这在爵中十分少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二图为“亚觚”。河南省安阳大司空村出土,是一件古代流传品。“亚”字,有人认为是造器主的姓氏,也有人认为是官名。“亚觚”细高的器身上设计有四条扉棱,侈口下饰蕉叶纹,腹与足部均饰兽面纹,形制秀丽优雅。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三图为“矣父乙觥”。“父乙”是殷代人祭祀时对父辈的称呼。“矣”据形隶定,现在各种字典里都没有这个字。“矣父乙觥”是一件古代流传品,器高29.5厘米,长31.5厘米,重4840克,器盖呈兽形,器腹饰有鸟形纹,体型平稳,制造精致。觥盖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牴角、双耳凌空翘起,两目圆睁,神态肃穆。盖后端作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于器表。盖的中脊浮雕一条小龙,长体卷尾,两侧是凤纹,凤的前方各有一条小蛇。觥体周身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其余诸凤长尾逶迤,各择空间而居,因所处部位不同而各具形态。这是一件形神兼备的青铜艺术珍品。父乙觥由盖、身、鋬和圈足等几部分组成。此器集多种动物纹样于一身,是将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器物的实用性高度统一的一件瑰宝。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第四图为“斝”,1957年于安徽省阜南县小运河出土。平底,圆口,有一錾、两柱和三足,器腹饰有乳钉纹和雷纹。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五图为“四方羊尊”。1939年于湖南省宁乡出土。方形,高58.3厘米,每边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四角各浮雕一大卷角羊,羊头突出器外,羊身及羊脚分布在尊的腹部及圈足上,威严挺立,栩栩如生,故称作“四方羊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六图为“戊箙卣”。图案上的“卣”为古代流传品,椭圆形口,深腹,圈足,有盖有提梁,器高33.3厘米,重6630克;因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箙”二字,故称为“戊箙卣”。直颈、鼓腹、圈足,盖套于器口外,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的装法不同。盖的两侧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增加了器的高大和稳重感。盖面饰兽面纹,提梁、盖沿及圈足各饰龙纹,颈部饰鸟纹,腹部是内卷角的大兽面,提梁两端为龙头。形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是商朝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第七图为“龙虎尊”。1957年于安徽省阜南县小运河出土,圆形;口径45厘米,高50.5厘米;肩部饰有三条蜿蜒的龙纹,腹部饰有双身虎纹,龙虎浮雕突出器外,形象逼真,故称为“龙虎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八图为“司母戊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为直口,宽边,立耳,耳廓饰双虎噬人头纹、深腹、腹周边饰兽面纹,中间为白地,方腹四角各有一道扉棱,平底,四条粗壮的柱状足,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公斤。鼎腹壁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故而得名。据考证,“司”为祠,意思为“祭祀”;“母戊”是商王文丁母亲的谥号,说明该鼎是文丁为祭祀“母戊”而铸。“司母戊鼎”为现存最大的殷代铜器,造型雄伟庄严,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水平,堪称国宝,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2.T75   西周青铜器  1982.12.25


    西周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西周青铜器依西周王世分为3期:从周武王到周昭王相当于西周早期,穆王到夷王相当于西周中期,厉王到幽王相当于西周晚期。另一种意见主张将穆王划归西周早期,也有将夷王划归晚期的。


    西周铜器的早期是商代铜器的继承发展期。此期虽有若干新的因素,但总体上商代铜器的传统仍然极为强烈,很难在商周之际划出截然的界限。具体断代只能分出商末周初式和西周早期式。鼎基本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簋为本期特有的形式。卣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



3.2003—26 东周青铜器  2003.12.23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历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又一个高潮期。春秋后期青铜器的器形设计与使用相结合,造型富于多样化,更加精巧新奇。失蜡铸造法在春秋后期出现,铭文的美化程度更为全面,青铜器进入了一个从器物、纹饰到铭文的全面装饰化的新阶段。



  第1图【龟鱼纹方盘】为春秋晚期器物。高22.5厘米,长73.2厘米,宽45.2厘米.重23.5公斤。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低,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龙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此盘所饰各种形象,神奇怪异,富有神话色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2图【秦公簋】为春秋中期器物。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器表饰以瓦沟纹,盖口和器口各饰一周勾连蟠虺纹,圈足饰波带纹,两耳上有兽首。器内共有铭文123字,记述了秦国的简史及铸造此器的缘由。于1919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3图【中山王铁足鼎】为战国中期器物。高51.5米,宽65.8厘米。此鼎为铜身铁足,圆腹圆低,附耳,兽蹄足,复钵形盖,顶有三环钮。盖钮至足部刻有铭文469字,为目前所见战国时代最长的铜器铭文。于1976年在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第4图【曾侯乙匝】为战国早期器物。高13.4厘米,口长19厘米,口宽18.8厘米。此器呈椭圆形,直口,方唇,腹微鼓,平底,假圈足。前有带盖流,后有龙形匝手。匝上铸出龙首、龙尾之状,内底亦铸铭文7字。颈腹有镶嵌的云纹和龙凤勾连纹样。于1978年在湖北隋洲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第5图【神兽尊】为战国早期器物。高53.7厘米。兽首耳,角直立,张颌露齿,双目圆睁,鼻梁与鼻孔用卷云纹、涡纹勾出。兽体粗壮,腹空,背部开椭圆形孔,有盖。盖面饰浮雕盘蛇,兽颈,腹部饰变形蟠龙纹,器后置一条直立曲尾攀附的龙形匝。器皿足短矮,内侧空槽。于1991年7月在广州西贺县沙田龙中山岩洞墓出土,现藏广西贺州市博物馆。



  第6图【凤纹尊】为春秋器物。高34厘米,口径41.4厘米,多口,垂腹,圈足,通过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颈部饰四组两两相背的分尾小鸟,腹部主纹是以一条S形纹饰带为栏首,饰以两对大形凤鸟纹,凤鸟相向,展翅挺立,目光炯炯有神。于1976年在江苏丹阳司徒窖藏出土。现藏江苏镇江博物馆。




  第7图【莲鹤方壶】为春秋中期器物。高118厘米,宽54厘米,重64公斤。此器大体呈方形。双耳为缕空的故首伏龙,颈部及腹部四隅皆是以兽形扉棱。器身饰相缠绕的蟠龙。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鸣的仙鹤。圈足饰虎形兽。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8图【龙兽提梁盉】为战国早期器物。高29厘米。曲颈龙首形,周身饰鳞纹,兽形盖纽,盖上饰6头伏兽,龙形提梁上饰菱形几何纹,前后有透雕棱背,提梁上有一环,蹄足上饰浮雕龙纹。于1982年在浙江绍兴坡塘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4.2012—16  国家博物馆  2012.7.8


    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家博物馆,是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7月在北京国子监成立的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18年7月筹备处迁至故宫午门城楼及东西朝房,1926年10月1日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时,又重新定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1958年8月国家决定将北京历史博物馆改建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动工兴建新馆舍,1961年7月1日迁入新馆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基本陈列是“中国通史陈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不久,筹备处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后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新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同时面向公众开放,并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是“中国革命史陈列”。197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至1983年4月又各自恢复原建制。2011年3月27日改造后免费开放的国家博物馆,是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设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此器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5.2012—22   三星堆青铜器  2012.9.26




  

  9月26日,中国邮政发行2012-22《三星堆青铜器》特种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邮票面值为1.20元,小型张面值为6元。邮票第一图为戴冠纵目面具,第二图为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小型张为大立人像。在邮票设计上,以三星堆青铜器为主体,深邃的背景辅以青铜器的线构图,若隐若现。


小型张设计以大立人像为中心,不断向外发散的衬线似年轮又如声波,在不同角度下,线条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营造出炫动效果。在邮票印制中,采用了先烫后印激光全息技术与高网线多色胶印相结合的印制方式,主图处理细腻丰富,色彩厚重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画面上时隐时现的镭射效果,透射出了古代青铜器的神秘,突出了邮票的表现意境,烘托出三星堆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与光辉。





铜戴冠纵目面具,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突出。


                                



    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底座直径10厘米、座高5.3厘米、通高15.6厘米,此器由山形座和跪坐顶尊人像两部分组成,山形座座腰上铸饰扉棱,座上有婉曲朴雅的镂空花纹。人像上身裸露,突出,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带两端结纽于胸前,纽中插物。人像头顶一带盖铜尊,双手上举捧护圈足尊腹部,表现的应是古蜀国巫师在神山顶上跪坐顶尊以献祭神天的情景。铜大立人像,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  




【内德堂】

内德铸炉,外德留香

怀古德,宗古法,重现宣炉风采

讲鉴赏,倡收藏,传播宣炉文化


【欢迎关注】

长按二维码,受益炉文化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