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文钊:尝人生百味 平淡是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7-05 03:03:49



19岁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24岁被重庆大学聘为教师,辗转20多处,

如今在濮阳一处菜园蜗居……



平时练字都在卫生纸上

4岁入私塾读书,19岁考入上海复旦大学,24岁被重庆大学聘为教师,期间回乡探亲,正值大饥荒时期,看到家乡饿殍横野,心如刀割,回到学校写了几首记录家乡灾荒惨状的古体诗,后被发现,。,重庆大学邀请他进校继续教书,他婉言谢绝,流落广州、深圳等地卖字为生。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来到濮阳,至今已经30多年。经历20多次搬家,如今在一处荒僻菜地蜗居,潜心研习周易。他是谁?他就是81岁的刘文钊老人。

  自从得知了刘文钊老人的经历后,记者就被他颇为坎坷的一生所深深地吸引。经过沟通,12月19日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了刘文钊老人的“家”,一处荒僻的菜地旁,他的住所就是一间简易房。房间很小,5平方米左右,屋内放了一张床、两张桌。一张用来吃饭,一张是写字台。平时没事了,刘文钊喜欢写写毛笔字,但舍不得用宣纸,只能在卫生纸上写,不过写得很棒。“(字)还行吧,毕竟是我这么多年来赖以生存的本领。”刘文钊老人谦虚地说。简陋的居所、朴素的衣着、谦虚的语言,是老人给记者的直观感受,而半生的飘零生活,则让这位老人尝尽了人间的冷暖。


老人的绝活是用嘴写字


  刘文钊,字子俊,今年81岁,出生在安徽省太和县一户乡绅家庭,家里兄弟4人,他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有出息的一个。因为小时候家境殷实,他4岁时就和3个哥哥一起读私塾,一读就是五六年,“那是我这辈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刘文钊回忆说,当时自己要学的有《四书》《五经》等,“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虽然经历战乱,但刘文钊从未放弃过读书学习。午夜梦回,刘文钊常常回想起当时的一些场景和趣事。

  1956年,不满20岁的刘文钊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古汉语专业。当时,在周边县里,刘文钊是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这可是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刘文钊一时间成为了整个家族的“名人”,许多亲戚慕名而来,都想亲眼目睹这位家族的“明日之星”。4年的大学生活,让刘文钊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古汉语方面的造诣更深了。大学毕业后,刘文钊被重庆大学聘为教师,那一年他24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华。

    在重庆大学任教的那几年,正逢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回乡探亲时,看到家乡百姓的惨状,心如刀割,回校后写了几首记录家乡灾荒惨状的古体诗,后被发现,。本来家庭成分就不好,再加上这次的事,刘文钊的人生惨遭巨变。他本是一位极要面子的人,也曾想过,但想到娇妻幼子,他打消了念头。出狱后,学校无法回,家乡不能归,刘文钊甩掉脸面,来到广州、深圳等地,当街卖字为生。“都是给人家‘写中堂’,好的时候给个二三块钱。”刘文钊告诉记者。就这样,靠着卖字,他养活了4个儿子、2个女儿。

  从上世纪6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初,将近20年的时间,刘文钊带着一家老小辗转了20多个地方。这期间,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是滋味。1984年,,重庆大学邀请他回校继续教书,怎奈此时的他心态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实,人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也不再追求名和利。”刘文钊告诉记者。

  1986年,刘文钊的一位大学同学在哈尔滨一所学校任校长,有意聘他为教师,他怀揣200元钱准备再搏一次,岂知走到濮阳时已身无分文,当时的条件下,一没有电话,二没有钱,好在被油田有位好心人收留,刘文钊便在这里安了家,到现在已经32年了。“现在4个儿子,2个闺女分散在全国各地,只有小女儿嫁到了濮阳一户农民家里,算是身边有个人。”刘文钊老人说,16年前,老伴儿去世,送回了老家,现如今自己年纪也大了,他打算这几年就回去,落叶归根。

  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很知足,“我身体还行,耳不聋、眼不花,生活虽然清苦些,但过得踏实、舒心,这比什么都强。”刘文钊说,“其实,人生就像烙饼,得翻够了回合才能成熟,对于我来说,基本成熟了吧。”

       

刘文钊草书展示


记者:关徽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