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山西行】平遥印象:摄影展、牛肉、推光漆器……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28 03:07:04

在世界的平遥打造中国的牛肉



9月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网络媒体采风团来到晋中平遥。


“一块肉、一把盐”,一方平遥牛肉担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名。


简简单单,却匠心独具。“相”、“屠”、“腌”、“卤”、“修”是做好一块平遥牛肉的必要工艺。



,用的是“平刀大拉法”,手起刃落,杀牛、剔骨、切割牛肉块,前后仅用一刻钟,那利索劲儿真如古代名厨庖丁再世。


,把牛肉切成16块到20块,在每块肉上划几条刀痕,揉入盐,然后放入大缸,再用当地井水浸泡,并用牛胃蒙住缸口。


,不加任何佐料,初煮火大,渐次减弱,肉熟八成,把火焖住,使之慢慢熟化,一般每锅煮12小时,肉锅不加盖,漂浮在汤上面的牛油会形成自然的锅盖,既保温又透气,还能使牛肉中的腥味和水分散发。


,整修成形,去糟粕、留精华、入库待销。


经过精心腌制的平遥牛肉,色泽红润,风味独特、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绵香可口。



一块喷香四溢的牛肉,是餐桌上的一碟美味,而对于大多数山西人来说,它更是儿时记忆的烙印,百感交集的乡愁。“我小时候就爱吃这个”,“父亲下酒的最爱”。“腊月三十,家里窗上贴着吉祥的窗花,母亲在厨房忙碌着,为年夜饭准备佳肴,这时候买上一块平遥牛肉,拿油纸仔细包着,回家打开,满家的香味,这牛肉就成了年夜饭中的‘压轴’”。


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使很多曾经的“稀罕物”,变得“稀松平常”。然而,平遥牛肉却并未被时光褪去光彩,反而历久弥新,声名远扬。



网络媒体采风团来到冠云平遥牛肉生产企业,在参观了平遥牛肉的传统制作技艺,品尝了平遥牛肉的味道后,纷纷以“买买买”来赞其美味。


来自多彩贵州网的杨婕一人便购买了四箱,现场发起了快递。“寄回家,”杨婕说,“我最爱吃牛肉,这个牛肉太好吃了。”


来自内蒙古的龚正育也是大包小包收获满满。众所周知,内蒙人好吃牛肉。“但是内蒙的牛肉多是酱牛肉,这个是卤牛肉,口感很好。”龚正育说,“买回家给家里人和同事尝尝”。



行者无疆、长路当歌。“不能让平遥牛肉这块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停船靠岸、固步自封,而应该在呵护老字号的同时,探索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继承发展之路。”冠云平遥牛肉企业负责人表示。


拍“案”叫绝!传统家具成为山西非遗的明信片



9月19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网络媒体采风团来到平遥古城,来自全国70余家网络新闻媒体走进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领略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的独特韵味。



山西传统家具作为平遥推光漆器的重要类别,成为了本次网媒行最火的“网红”。许多网络媒体记者表示从家具中了解山西文化、从家具中了解山西传统艺术是最直观的途径。



明清以来,山西商人的经济实力雄厚,曾垄断着中国的北方贸易,真生活奢侈不亚于大官僚、地主。这个时期产生了诸如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雷家大院、侯家大院、曰升昌票号等著名的古民居。这些大院少则数百间房间,多则上千,家业的扩大、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家具的需求与日俱增,促进了家具业的发展,独特的晋作家具就这样形成了。



《又见平遥》大饱眼福


来到平遥,就要看《又见平遥》,才不枉此行。9月19日晚,正在平遥参观采访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网络媒体采风团来到《又见平遥》剧场,观看《又见平遥》演出。演出后,记者们纷纷表示,看完《又见平遥》最直观的感受是“惊艳”,无论是舞美设计还是剧情发展,都让人耳目一新。图为9月19日晚《又见平遥》演出现场。



《又见平遥》大型实景演艺项目是山西省向文化大省转型跨越的努力,通过"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片段,逼真刻画清朝末期,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的感人故事,使在场的媒体记者们经历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人生的洗礼。





“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只是山西省承载中华灿烂文明一个点。在结束了一天的平遥之旅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将赶赴太谷榆次等地,继续挖掘采集更多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点连成线,线构成面,全方位把“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进行到底。

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