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看完你就是古玉鉴定专家!史前及春秋战国玉器鉴定秘籍!!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7-12 21:24:49

如对本平台文章感兴趣可添加订阅或加小编个人微信gdscytz2014

切割,是一种重要的制玉工艺。其不仅为玉器塑形的基础,而且是镂雕纹饰雕琢的主要方式。切割工艺根据工具的差异,可以区分为线切割、片切割和砣切割,三者均以潮湿的解玉砂为中介磨料。如所周知,历代制玉工具、工艺皆有差异,故不同历史阶段切割工艺痕迹亦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分析这些痕迹不仅可以复原古代切割工艺的大致流程,更为断代辨伪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本期主要概述史前制玉的切割工艺。

史前时期的切割工艺,以线切割和片切割为主。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诸如兴隆洼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片切割使用较少,仅见红山文化玉凤背面、兽面形玦开口处,其切割痕迹略有弧度。

此期居于主流地位者当属线切割。线切割用于开料成形时,通常由玉工双手分执线性工具(如麻绳、动物筋皮或植物荆条等)两端,让其中段带动潮湿的解玉砂作左右方向摩擦切割。由于双手力度不一,麻绳或皮条等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水平,从而形成了愈益趋向弯曲的抛物线状,且剖面大多呈波浪状,抛物线并非在同一平面之上。

玉玦缺口的线切割痕迹

玉璧、玉钺、玉琮表面及侧缘的线切割痕迹

线切割同样应用与镂空纹饰的制作上,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镂雕玉器。制作时,先按照构图设计,以桯钻在需镂空处打一个或数个定位圆孔,再将用质地柔韧耐磨的植物荆条或动物筋、皮制成的线具穿过圆孔,抹上潮湿的解玉砂,然后手工在玉器两侧来回拉动线具,把多余的玉料拉搜掉。由于工具的落后,镂空部位多为曲折线形,不甚规整。

良渚文化线切割镂雕玉器

凌家滩文化线切割镂雕玉器

红山文化的线切割工艺主要用于马蹄形玉箍的制作。在椭圆体的玉箍坯料一端表面边沿,以桯钻打孔贯穿,然后以软性线具穿入孔中,加砂加水,沿器璧进行切割一周,即可取出中心玉料。故马蹄形玉箍内壁大多可以见到桯钻打孔留下的凹痕,以及拉搜的痕迹。

红山文化马蹄形玉箍线切割取芯

齐家文化属于年代较晚的铜石并用时代。此期线切割工艺退居次要地位,仅用于双向对钻后玉琮内壁的修整,故其内壁对钻痕迹并不明显,而代之以细密的纵向磨砂状搜痕。

齐家文化玉琮内壁线具修整后的痕迹

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时期,片切割工艺最为流行。本期玉璧、玉璜、玉质工具、玉琮以及大量玉料表面常有一道笔直犀利的台阶状痕迹,台阶甚浅,其边缘一侧往往略有玉茬参差。推测应是用极其坚硬薄锐的片状工具,以细湿砂为磨料进行切割而就,其中开料大多采用单向切割,而玉璧等成品的切割成形则均为双向对切。

玉璧、玉璜、玉料表面的片切割痕迹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上相争所形成的混乱局面带来的却是一场社会的大变革。由此,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最迟至春秋晚期铁质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制玉工艺中。但由于此时铸铁技术尚未成熟,铁质工具可能还没有大规模替代青铜工具,本期正处于铜铁并用阶段,这是继石、青铜之后琢玉工具的第三次变革。铁具有良好的锻造性能,可以打造各种形状的工具,且较青铜工具在形制和耐磨性上前进了一大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切割工艺大致可区分为两类:其一为开料切割,即横向面切割;另一为成形切割,即纵向面切割,包括玉器边缘雕琢和镂雕。下面分类述之:

本期开料切割,所使用工具与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者无异,仍为片状直条锯(片切割),以潮湿的解玉砂为磨料。下图为齐家文化片切割。

但由于铁质片锯的硬度和柔韧度优于青铜工具,以及工艺水平的进步,此期玉器表面由于双向对切不准而留下的切割痕(台痕),已不像史前时期那样普遍了,仅在一些粗工葬玉、素面玉器以及玉料表面可以见到。就台痕的具体形态而言,春秋战国与齐家文化相比更为笔直,且其边缘一侧参差的玉茬亦往往被打磨圆滑。

片切割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应用则体现在“成形对开”制作上。所谓“成形对开”,即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对剖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成形对开”制成的两件玉器,形制基本相同,有些表面尚存的切割痕(台痕)亦可两相吻合。

本期成形切割,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为金属线锯,另结合管钻套打,并以潮湿的解玉砂为磨料,其原理与史前时期的线切割大致相同。下图为良渚文化线切割。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线锯的切割痕迹为垂直于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磨砂状直阴纹,其形态颇为细密。需要指出的是,此期精工者往往对成形切割面进一步打磨,从而表面搜痕尽化、光滑圆润。

参考文献:

1.吴棠海:《认识古玉》,、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94年。

2.邓淑萍等:《中国史前玉雕工艺解析》,载杨伯达主编:《玉文化论丛4》,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3.徐琳:《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