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画概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2-29 23:44:35

原创 2017-12-15 朱莉 中国书画杂志



编者按:对于博物馆来说,向社会公开并介绍他们的藏品,让藏品既进入展厅,又进入面向社会公众的出版物,尤其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无论于公于私,是非常必要的。武汉博物馆虽不是赫赫有名的大馆,但所藏清代书画,几乎囊括清代所有重要的书画家。值得重视的是,该馆除了景其濬、端方、李玉棻、吴湖帆等重要藏家的收藏,还有不少书画曾为武汉籍收藏家陈仙洲、王文心、张仁芬的故物,是研究地区收藏史的重要素材。《中国书画》杂志本期刊登武汉博物馆藏部分清代重要书画作品,并配发相关学术研究文章,以飨读者。





[清]王 仿李古山水图轴

75cm×37cm 纸本设色 武汉博物馆藏

款 识: 李晞古骨法峭劲,创境怪险,俗学仿习,未免为优孟所訾,图此正之。

钤 印:王翚之印(白) 石谷(朱)

鉴藏印:藏之望琼仙馆(白) 润州戴植字培之鉴藏书画章(朱)


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一些私人收藏机构是搜集、庋藏和保护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作品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对所藏书画进行展示,向公众宣传、研究、出版、普及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重任。武汉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馆藏文物资源的整理研究工作。2014年出版的《纸落云烟—武汉博物馆藏明代书画珍品录》,即是以馆藏部分明代书画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一次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千余件书画藏品中清代书画最为丰富,不仅名家众多、流派云集,而且珍品突出、特色鲜明。众多的书画精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并由此构成了武汉博物馆馆藏清代书法与绘画的藏品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名家汇聚,流派云集。馆藏清代书画,涵盖诸多名家。从明末清初纵横书坛、开创草书新风的王铎、傅山,外师造化、风格独特的文人画代表石涛、八大山人,康乾时期崇尚摹古、笔墨深厚、以山水画影响有清一代的“清初四王”及“娄东”“虞山”各派,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金农、郑燮、黄慎等,另有领衔“常州”“新安”“江西”“金陵”、指画、“海派”诸派代表人物恽寿平、查士标、罗牧、龚贤、高其佩、虚谷、任颐等,此外还有构成书法史上“书道中兴”的代表人物郑簠、八大山人、郑燮、高凤翰、刘墉、王文治、郭尚先、张照、赵之谦等诸家。众多名家、各种流派齐聚于此,形成了武汉博物馆馆藏清代书画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中,王铎、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需要重点提及。

 

二是笔精墨妙,特色突出。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能称为书画名家或开宗立派者,他们的传世作品毕竟占少数。更多的优秀作品,源自于那些声名不显或尚待认知的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它们因历史的眷顾而留存下来,成为各类收藏机构书画藏品的重要资源。其蕴含的丰厚文化资源和艺术精华,吸引和激发着人们不断地去探寻、发掘、研究和利用。武汉博物馆所藏清代书画王廷绶《山水图(十开)》册、黄均《招鹤亭图》卷、周璕《白描〈九歌〉图(十五开)》册,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代表作品。

 

三是丹青互补,相映生辉。中国书法与绘画,犹如同质而异体的艺术珍宝,在人类历史的艺术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无论是先秦诸子的“河图洛书”,东汉扬雄的“书为心画”,还是唐张彦远的“书画同源”,阐述的都是中国书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和神髓意境。当这种光芒照射在同一幅作品中,或以书法入画、与画相融,或拖尾题写,或跋于画作的诗塘及裱边,或册页体式一书一画,相辉相映,书家与画家均尽显其能,以至丹青互补,奇妙相合,成就了许多珠联璧合的艺术佳作。武汉博物馆所藏蒋廷锡、罗聘、潘恭寿、王诘等人作品,可以为证。

 

[清]王铎 湖石图轴

214.5cm×79cm 绫本 1634年 武汉博物馆藏

款识: 孟津王铎崇祯七年岁杪写于都门,为公亮词坛。赵孟頫曾以沁雪题石。雪者天地之清气,漫于石则坚贞合焉,士君子之体也,绝尘氛而洁且坚,吾愿与公亮勉之。八年二月持此图来展观,再书其上。

钤印:王铎觉斯(白)


四是小中见大,气象万千。册页、扇面为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武汉博物馆所藏清代书画中,册页、扇面等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值得称道。龚贤、纪映钟、石涛、汪士慎、傅山、恽寿平等名家的书画小品,较全面地展现了馆藏清代书画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微而具大气的艺术特质。这些书画作品中,有的受赠者已明确,由众多名家为其而作。如龚贤、纪映钟等清初名家《赠幼量先生诗画(八开)》册。此册每开尺寸基本相同,纸张质地、色泽亦相似,是龚贤、纪映钟、樊圻、邹喆、胡士昆、向阳、张遗等7人为山东邹平人张万斛所作。其中,龚贤作品一诗、一画,纪映钟、张遗各题诗一首,樊圻、邹喆、胡士昆、向阳则各绘画一帧。另,樊圻、邹喆、胡士昆三人作品署有年款。无论是受赠者,还是赠予者,都与明末清初的南京有着密切关系,他们或为南京人,或曾经在此生活过。其中,龚贤、樊圻、邹喆被画史归为“金陵八家”之列,龚贤更是被推为八家之首。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曾为明南都的金陵正历经着复杂的历史巨变。这种变化影响着书画家的艺术审美观,折射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特殊的复古倾向,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伤感情怀。从已有年款作品分析,此册创作于1648年至1649年间的清顺治初年,作品对研究明末清初金陵书画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以指当笔,挥洒自如。清“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稳定和谐,经济繁荣富庶,艺术市场兴盛,为指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以铁岭画家高其佩为代表的指画,成为清中期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绘画流派。武汉博物馆有藏高其佩、李世倬、孙为、万上遴等指画名家之作。

 

六是关注鉴藏题跋,解析钤印内涵。中国古代书画历史源远流长,岁月的痕迹留存在书画珍品上,最容易被发现的是那些后世鉴藏者的墨笔题跋以及各种朱砂钤印,这些题跋、钤印是研究作品流传经过的重要依据。因此,探究每一幅作品鉴藏者题跋、辨识鉴藏印文、确定钤印归属等基础性工作,成为馆藏书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不少作品曾被居一定职位的官吏收藏或鉴赏过,作品中留有他们的题跋、钤印,这也是对作品传承信息的印证和补充。例如,张之洞、梁章钜均为晚清大吏,为官之余,亦喜收藏、鉴赏书画。石涛、八大山人《书画合璧图》卷上,引首留下张之洞的墨笔,卷内钤有梁章钜“茝林审定”印;王翚、杨晋《摹刘松年〈傅岩板筑图〉》轴上,留有属于清定郡王载铨的“定府行有恒堂珍赏”鉴藏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在王廷绶《山水图(十开)》册上,钤有“匋斋审定”鉴藏印;郑燮《修竹图》轴上,出现曾任陕甘学政的景其浚鉴藏印“郁兰堂珍赏”;奚冈《松石萱花图》轴上,所钤藏印“杨默庵考藏金石图书”“揆一考藏”“说剑横经之室”等,为留学日本、参加过武昌起义、曾任伪武汉绥靖公署主任、。此外,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山东省军区顾问童邱龙所有。1988年童邱龙将其收藏的,包括此画在内的明清以来百幅名家书画,无偿捐赠给武汉博物馆。此画作上钤有其鉴藏印“黄陂童邱龙藏书画”。

 

[清]汪家珍 柳堤驰马图轴

48cm×31.3cm 纸本设色 1668年 武汉博物馆藏

款 识: 戊申小春写往岁﹃堤柳变鸣条,思归不自持﹄句,为孟举道兄。鸣条上加一变字,则前此始春而眼,继而眉,春老而絮,入夏而浓阴,秋而黄落,皆历历可见,五字中具有四时。政作此,客有过而谈诗者,遂并识之耳,孟兄以为奚若。汪家珍。

钤 印:姑妄言之(朱) 汪家珍印(白) 壁人(朱)

鉴藏印:□□斋(朱)


七是书兼诸体,各尽其妙。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法,以及书画合璧之作上出现的书法作品中,较清晰地了解清代书法的概貌。馆藏有王铎、傅山为代表的晚明清初著名书家的狂草佳作,八大山人难得一见的早期书法,还可以从赵之谦《篆书读书承志》横幅中,到其融楷法、金文和石刻于一体的大字篆书,以及风神潇洒、苍劲古茂、洋溢着“金石味”的行书真容。从高凤翰《隶书题渔家乐图》轴中,能够感受到其宗法汉碑、严谨流畅、淡雅秀劲的隶书精髓,赞叹作者能集隶、草及诸多印章于规整有序布局之中,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笔走龙蛇的草书与端庄不苟的隶书,仿佛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动静反差,加之各式“苍古朴茂,罕与俦匹”的印章点缀,无疑为作品增添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打上特色鲜明的隶书烙印的还有郑簠、郑燮、金农、巴慰祖等人,他们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为清代“书道中兴”之名增添了无上荣光。同时,在继承和坚守“二王”以来中国传统书法的帖学之路上,冯铨、米汉雯、祁豸佳、刘墉、王文治等书家,均在不断地进行书法实践与探索,清代书坛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行书佳作。此外,张照、郭尚先、杨守敬、张裕钊等人亦在楷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有清一代,诸多书法家的艺术实践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发展时代。

 

武汉博物馆馆藏清代书画是馆藏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是时代赋予博物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作者为江汉关博物馆馆长)




【节选自《中国书画》2017年12期】


本文编辑:欧阳逸川   新媒体编辑:崔漫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