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担上的苏州,那些在街头巷尾的老苏州小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5-10 22:42:14



永远排着长队的老虎灶;洋铁皮桶炉子里烤出来的“蟹壳黄”;弄堂口那个热气腾腾的糖粥挑子,还有伢儿们的童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个肉,还侬个壳……” 


过去在苏州城内,

走街串巷的小吃担十分活跃。

这种人们常说的小吃担也称骆驼担



▲骆驼担子



有关这种两头高耸形似骆驼驼峰的小吃担,陆文夫先生曾在他的《老苏州 水乡寻梦》一文中描述得十分详细:


这种担子很特别,叫作骆驼担,是因为两头高耸,状如骆驼而得名的。此种骆驼担实在是一间设备完善,可以挑着走的小厨房……人在两座驼峰之间有节奏地行走,那熊熊的火光也在小巷两边的白墙上欢跃地跳动……”



这两张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

老苏州小吃担的明信片,

展现了江南地区各城镇昔日的

民俗风情。


实际上,这种江南风味的小吃担在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已流行了近百年历史了。特别是在苏州、上海、无锡、常州等地,走街串巷的小吃担最为普及。民以食为天,这流动的江南小吃担似乎牵系着昔日普通百姓每一天的生活。



▲旧时苏州人的生活与骆驼担密不可分


从春夏至深秋,从深秋又至三九寒冬,每至黄昏,华灯初上,骆驼担走街穿巷,担儿上的小吃品种繁多,且随季节变化,从鲜肉小馄饨、糯米汤团,卖到桂花糖芋艿、糖粥、糖年糕等等,梆声抑扬,那叫卖声有时听来真有点像母亲催孩儿下饭的唠叨。



 

一副油光锃亮的竹节骆驼担像件精美的工艺品。挑着骆驼担走,带弓形的竹节担底座上,一边是在小火炉上冒着热气的汤锅,一边是小钱柜抽屉、作料架,架上碗碟中,葱姜油盐糖等等样样齐备,担顶竹节上还吊着一盏火油玻璃罩灯



▲精致灵巧的骆驼担子


如今,在苏州及江南各地,走街串巷的小吃担已基本消逝。



今年63岁的蒋余祥小时候住在老阊门一带

每天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耳濡目染,

蒋余祥也能吆喝上两嗓子。



▲苏州阊门


但真正开始研究传统叫卖却是很多年以后。十几年前,在观看一场独角戏表演时,台上一人分饰多个角色的表演让蒋余祥想到了小时候曾经学过的吆喝,觉得自己应该多学几种叫卖声,然后吆喝给大家听。



▲扛着骆驼担的小贩靠着一口别具特色的呦呵声表现自己的到来


最近这5年的时间里,蒋余祥每天都会抽出几个小时,潜心寻找、学习苏州的传统叫卖声,并查找资料研究这些被叫卖商品的具体做法和制作细节如今,蒋余祥所掌握的传统叫卖声已有30多种,主要涉及修理行业和饮食行业。


‘阿有坏的橡皮套鞋修哇,补碗钉碗’

‘要吃棒冰啊,要吃光明牌赤豆棒冰啊’

‘豆腐花’,

‘火腿、粽子、桂花赤豆糊、白糖莲心粥。’


因为这些,蒋余祥曾被称为“苏州传统叫卖第一人”



▲卖糖粥的骆驼担子


青团子


浆麦草每年结籽,但这种草只能从老根里长新芽,很难实现人工种植,所以越来越难找。浆麦草传统的处理方式是放在石臼里用木桩砸出汁,但现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可以用机器榨汁。



正宗的苏州青团子个头比较大,而且一定不能少了馅里的一粒猪油。正宗青团子的第三样材料就是猪油。因为现在“三高”人群数量庞大,人们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团子在含糖量、配粉比例上都做了相应调整,但正宗的苏州青团子不能少了这粒猪油




虾肉生煎


上好的夹心肉,拌上香葱末、姜末,单凭这圆鼓鼓的馅心就够诱人的了,而且这其中还包裹着5到6颗鲜虾仁,再裹上一层薄薄的面皮。浇上一层油、一层水,盖上锅盖,师傅不停的转动煎锅,让待在里面的每一只生煎都均匀受热。




蟹壳黄

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 酥香脆。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





糖粥


苏州糖粥,苏州民间小吃之一.冬至日吃红豆粥。用红糖和小米煮成的米粥,口感顺滑,汤汁粘稠。糖粥就是红豆粥。冬至日吃红豆粥的习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经有了,据说是为了预防瘟疫。苏州的红豆粥格外精细,红豆和粥分别而做,红豆做成豆沙,粥上碗后红豆沙才浇上去的,有红云盖白雪之美。



那些曾经在骆驼担子上跳跃着的苏州小吃,那些在无数人童年里留下记忆的事物,都在慢慢消失。或许,只是一点点的改变,就可以保留一些最珍贵的回忆。


来源:苏州古城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