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来了,漫谈好教师的自我追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19-08-11 22:48:39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可 以 订 阅 哦

题记

题记:2012年—2016年台湾《华文世界》杂志开设对外汉语教师新手上路专栏,发表了我10篇文章。转载于此。

一位资深对外汉语老师,除了留学生汉语教学,还带了5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学生。

余晓语: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中国女生;

肖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中国女生;

刘英俊:英语本科专业的中国男生;

韩智惠:汉语本科专业的韩国女生;

冯有泰:汉语本科专业的泰国男生。

 

晓语:老师,上次上课之后我一直思考您说的“成长为好老师的过程是一个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的动态过程”这句话。

肖文:是啊,她还跟我讨论过呢。

晓语:这句话仿佛是说任何人都能自动地、被动地成为一个好老师一样。

英俊:这怎么可能呢?老师多了,好老师才多少啊!就好像会做饭的厨子多了,做得好的金牌厨师才几个啊!所以好厨师工资高得很,我有一段时间都想去做厨师。

老师:小韩和有泰你们俩怎么看这个问题?

有泰:我觉得这是强调老师成长得很自然,是必须成长的。

老师:你是想说教师成长的必然性吗?

有泰: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教师成长的必然性。

小韩:我觉得老师是在用这句话鼓励我们,让我们有信心。好老师不是“前天”的,是后天的。

晓语:什么?你是说“先天”的吧?

小韩:啊,不好意思,我错了。是“先天”,就是天生的意思。学习这个词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它对应的“后天”有两个意思,分别跟“前天”和“先天”相对,提醒自己别用错了。结果还这么出丑。

英俊:哈哈,我刚才都被你说糊涂了:怎么好老师只和“前天”“后天”有关系,那昨天、今天、明天干什么呀?

肖文:你真会拿别人打趣!

老师:嗯,你们的思考很有价值!说起来,有泰和晓语、肖文的理解差不多一致,是说教师成长的必然性,仿佛有一个内在的自动过程。但不是被动啊!

晓语:这怎么理解呀?必然的、自动的,不是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导致一定要那样吗?那不就是被动的吗?

老师:问得好!必然、自动确实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导致一定要那样,但我们要记住,任何规律的呈现都是有条件的。水可以变成冰,这是规律,但这规律的呈现条件是零度以下的温度。没有这个条件,水变成冰这个规律就不会呈现。

晓语:哦,我明白了!这个“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的动态过程”,得有“开始”这个主动的条件,所以说不是被动的。

老师:对了,你得“想”成为好老师,并且开始“做”老师,才有可能启动“好老师”的成长程序,并循着“好老师”成长的内在规律,一步一步地完成“好老师”的成长过程。

肖文:怪不得小韩说您是在用这句话鼓励我们呢!

老师:这样说也没错。所以,我们接下来的讨论都是在大家想成为“好老师”、愿意为成为好老师付出努力、积极行动的前提预设下展开的。

 


英俊:是不是还得有几个层次啊?比如三个。

晓语:你还真会照葫芦画瓢!

老师:行啊,就按你说的,我们来分三个层次好了,你说哪三个?

英俊:我不知道,乱说的。上次从学生看老师就分三个层次。

肖文:我觉得首先是能上课吧!类似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种。

英俊:这也太基础了。连钟都不撞哪还叫和尚吗?

小韩:虽说基础,也应该算一个层次吧。我现在就常担心第一节课该怎么上!

老师:对,这是一个层次,把教师当做一项工作,一个职业。

有泰:这也不是随便就能做好的。不是说要有职业道德吗?可见有的人可能没有职业道德。

晓语:老师,有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道德吗?

老师:这要看你怎么理解职业道德了。就一般意义讲,职业道德指某一职业、某一行业从业人员共同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样理解的话,当然有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道德。

英俊:没有成文的内容吗?

老师:若要说一种成文的表述之类,目前还没有。,孔子学院总部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也有“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提出要“认识并理解职业价值,树立并维护职业信誉;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但没有具体成文的 “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肖文:那我们怎么知道那些该做,那些不能做呢?

老师:职业道德一般是长期自然形成的,它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观念、习惯、信念、规范,到法律、公约、标准、守则,有成文的内容,也有不成文的共识。比如,社会上对老师一直有“传道授业解惑”和“因材施教”的内心期待,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形象认同,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想要求。当然这些不全面、不系统,也很模糊,不明确。另外,我们有教育法、教师法,有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成文、完备的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道德出台吧。对了,有泰和小韩,你们国家有成文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吗?

有泰:不知道,以前没有特别注意过。

小韩:我也不太清楚韩国有没有,应该有吧!我回去查一查。

老师:嗯,你们都查一查吧。特别是有泰,应该好好了解一下泰国的情况。因为虽然各个国家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情况不一样,但有一份《教师职业道德的宣言》,就是2001年在泰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教育组织(Education International,EI)世界大会上通过的。

有泰:真不好意思,以前都没听说过。

老师:别说你们做学生的,就是我们当老师的,以前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宣言。可能是因为宣传得不够吧。我是参加泰国举办的“2010年世界教师节研讨会”才了解到的。我觉得,作为国际汉语教师,我们了解并遵行这个国际公约性的宣言可能更必要,也更有意义吧。

晓语:老师,那个宣言是怎么要求的?

老师:它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教师对职业、对学生、对教育界同事、对管理层、对学生家长等的承诺,也有社区和社会对教师的承诺,非常全面。我这里有它的全文,大家可以复印了好好读一读。

英俊:做到这些承诺是不是就算一个合格的教师了?

老师: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这些承诺要求教师长期持守、践行,比如对职业的承诺里有“确保定期更新并增进专业知识”,这就不是一个“做到”可以了结的,而是要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所以我们不如说了解并承诺遵行教师职业道德就有了教师的入职资格。

英俊:这才入职啊!

肖文:岂止如此?现实中要取得教师资格还要通过诸如学历要求、资格考试和审查等一定的手续和程序。

小韩:是啊,当老师可不是那么容易、那么简单的!

 

 

老师:对,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影响人成长的事业,而教师是最直接、最具体地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所以对教师还有专业化的要求。

有泰:这是第二个层次吧,专业化。

老师:对。

英俊:这个我知道,英语里经常用“Very professional”来夸赞人,就是这个意思吧!

肖文:就是啊,“很专业”也越来越成为汉语中评价人的一个赞语。

晓语:那对教师来说,“专业化”意味着什么呢?

老师:教师的专业化是指通过专门培训和终身学习,一名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的过程。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指教学内容方面。就拿我们国际汉语教师来说,对汉语、语言学和文化等内容的了解、掌握就应当是专业化的。我们不能止于对汉语的熟练使用和对语言、文化知识的一般了解,而是要系统地掌握汉语和一般语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以及文化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有良好的感觉,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形式的不同,并揭示其不同所蕴含的意义。

肖文:等一下,老师,“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形式的不同”是不是说有语感啊?我觉得这个不难,但要“揭示其不同所蕴含的意义”就太难了。

小韩:可是对我们母语非汉语的人来说,有语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我的第一个汉语老师就告诉我要注意培养语感,可到现在我听中国人说话或自己说话的时候也常常不能马上反应、总要想一想。

有泰:是啊,光是对汉语的熟练使用就够我们长期努力的啦!

晓语:我在辅导留学生学习汉语时,也常能敏感到他们的表达不正确,但要明确地说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却很费脑筋。

老师:很不错,你们都意识到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了。前者就是语感(language intuition)问题,而后者已经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并就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论感(linguistic intuition)”。

有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老师:语感可以看做是语言直觉,表现为在交际过程中直觉地进行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语言使用能力。这是一种内化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们常说的“培养语感”,就是培养这种直觉地进行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语言交际能力。

有泰:那论感呢?

老师:论感是指对语言现象背后的条件、理据和规则、规律的直觉感受或判断,可以看做是对理论的敏感,是语言学直觉。举个例子说吧。有下边这样五个句子:

1、今天可得高兴高兴。

2、今天可得高高兴兴。

3、今天可得高高兴兴的。

4、今天可得高兴兴的。

5、今天可得高兴。

有泰,你觉得它们对吗?哪些可以说,哪些不可以说?

有泰:好像4不可以说吧?其它都可以。

小韩:我觉得,2和3应该只有一个是对的。

英俊:3对,2不对,我觉得。

老师:好,能够直觉判断出2和4是不对的,可以看做语感比较好。那为什么呢?

肖文:第4句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问题,没有“高兴兴”这种方式。

晓语:2不对好像跟“得”对后接部分的要求条件有关。我说不清楚。

老师:是的,能愿动词“得děi”的后边一般是动作或状态。“高兴”是心理状态动词,可以直接做“得”的宾语,5没问题;“ABAB”是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高兴高兴”凸显了动作性,1也没问题。肖文对第4句的分析是正确的,现在就是2和3的问题了。

有泰:它们就只有一个“的”字的区别。

晓语:是啊,小小的“的”字常有大大的作用呢。

老师:“AABB”是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这种重叠形式常常凸显形容词的描写性和说明、限定作用,所以“高高兴兴”不侧重表示状态,不能用在“得”后边。加“的”以后成为一种状态,就可以了。

肖文:这要没专业知识还真不容易解释清楚!

老师:是的,我们举这些例子就是要说明除了对语言的直觉——语感以外,我们汉语老师要对语言现象背后的条件、理据和规则、规律也有直觉的感受和判断,这就是论感,对理论的敏感,是语言学直觉。

小韩:这太难了!

老师:是不容易!不过,就像语感可以培养一样,论感也是可以培养的。有一篇叫《论感和论感培养》的文章我推荐大家看一看。好了,到这里我们都是在讲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专业化问题。教师的专业化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因为教师是从事教育的,跟一般的专家学者不一样。

肖文:是啊,我们大学时有一位古代文学老师,专业研究非常好,但讲课就是不行,总让人昏昏欲睡,大家都说上他的课不如看他的文章。

老师:这说明专家学者并不就能天然地成为老师。老师要具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晓语:这是教育学方面的内容了吧?

老师:对,我们这里不能展开讲,就只提醒大家注意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要具备关于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英俊:教育理念还有先进不先进之分吗?

老师:有,比如我们传统上多强调尊师重教,现在呢,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尊重学生叫得很响,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要有服务意识,强调教育要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小韩:我们韩国和中国差不多,过去也特别要求尊敬老师而不说尊重学生。

有泰:哦,我想起来有一个词叫“师道尊严”,说的是不是这种情况?

英俊:行啊,你,连“师道尊严”也知道。

有泰:嘿嘿……这次没说成“导师尊严”!

大家:哈哈哈……

晓语:老师,关于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哪些内容?

老师:这就多了,凡是关系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和技能都包括在内,可以涉及到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心理、社会、伦理、组织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非常广泛。

英俊:这么庞杂,那得学到什么时候啊?

肖文:要不怎么要求老师“学而不厌”呢,得终身学习啊!

老师:不过,大家抓住三个方面重点掌握就行。包括关于教育对象的,了解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学习动机和需要、个性差异等;关于课程和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的,要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晓语:教师专业化的内容真不少!

 

 

英俊:做到专业化就是成熟老师了,这就可以了吧?

老师:嗯,专业化的确是成熟老师的标志,但是不是可以,还要看你怎么要求自己。

肖文:这就是说还有更高的追求啦!

老师:是的,如果说职业化是能教,专业化是善教的话,还有一个乐教的层次。

英俊:我就说得有三个层次嘛!

有泰:老师,乐教是不是说要以教学为快乐,享受教学?

老师:你解释得太好了!过去的传统大多宣传老师是吐丝的春蚕,是燃烧的红烛,过于强调教师奉献、牺牲的一面,这其实是失当的。

小韩:是啊,我就总对照这样的教师形象,怕自己做不到,所以没有自信。

晓语:那这第三个层次叫什么呢?

老师:我觉得可以叫“志业化”层次。

肖文:是意志的“志”吗?“志业”?“志业化”?好像以前没怎么听说过这些词啊!

老师:是意志的“志”。志业这个词来自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20世纪初所作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德语是“Beruf”,英语词是calling或 vocation,也有翻译成“使命”“天职”的。

英俊:calling或 vocation 我知道,它们有些宗教色彩啊!

老师:你说的没错!Calling最早来源于宗教领域,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高度评价了马丁·路德中对calling 的阐释,认为路德赋予calling一层世俗含义,将神圣的感召与普通人的职业结合起来,同时赋予世俗职业以神圣性,指出每个人都应该从事自己的calling。

肖文:如果翻译成“使命”“天职”“感召”,我觉得都好理解,因为汉语中本来就有这些词。

老师:是的,但就是因为本来有这些词,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才不好区分韦伯的意思与我们传统理解的差异。,如果说用于中国国内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还能说得过去的话,对像小韩和有泰这些将来的本土化汉语教师就不适用了。而“志业”的“志”既有“志向、志愿”之意,也有“记录、记号”之意。因此“志业”一词可以理解为(1)志愿从事的职业;(2)被标记、被认定要从事的职业。这就能与英语calling或 vocation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目标感、意义感和浓重的超然性对接。,我觉得用“志业”比较好。

晓语:我也觉得挺好的,职业、专业、志业,形式上很相配,多好记啊!

老师:嗯,也有语言形式上的考虑,好与“职业”“专业”对应。近年来,Calling 已经成为西方职业心理学关注的新焦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人们在职业选择或发展上,不再简单追求经济上的奖励或职位上的提升。在这些外部激励之外,人们还强调个人核心价值、意义感和目标感、自我表达以及社会贡献性等。因此,很多人不仅仅在找一份工作,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calling,自己的志业。

肖文:老师,那怎么知道一个职业是不是自己的“志业”呢?

老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志业”的表现:热情、灵感、人格和信仰。拿我们国际汉语教师来说,特别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老师,可能刚开始教学生时挺有新鲜感的,过一段时间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儿,总跟一些“说不成话”的人打交道没意思,就会失去热情。所以持久的热情难能可贵,是志业的首要标志。

英俊:我觉得这的确是个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人学说话,想想都觉得挺考验人的。

晓语:而且我们的学生是听不懂、说不成的时候来了,等你刚教得差不多能交流了,人家又要走了。

肖文:所以有人说教师是一个遗憾的职业!

老师:嗯,是有这种说法!可是你们还不知道,教外国学生还有更遗憾的地方。你跟学生的告别常常就是永远的分别,绝大部分此生不会再见面了。

小韩:听起来真难过!

有泰:所以特别需要持久的热情!

晓语:老师,那灵感指什么呀?

老师:灵感是指有创造性,不是一个熟练的匠人,而是能创造性地工作。比如对于我们国际汉语教师来说,要能区分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能适时调整教学,不能去年怎么教,今年还怎么教;对这些学生怎么教,对那些学生也怎么教。

肖文:怎么才能做到有灵感呢?

老师:灵感只关照有专业准备的人,所以志业者必是专业者。但仅仅专业,还有可能流于一个熟练工的层次。只有专业化加上持久的热情,才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才会有不竭的灵感。

有泰:老师,人格和信仰是指什么?

老师:人格是在献身某一事业和领域并由此体验生活、体验生命的过程中获得的。这就是我们前边说到的,教师不仅仅是吐丝的春蚕、燃烧的红烛,教师完全可以也确实应该以教学为乐,享受教学,幸福地教学。

晓语:老师这样说我好像能够理解了。其实我们学生也能感受到老师是不是享受教学。我们高一时有个化学老师,教得挺好的,但就是常常抱怨说她的课多么多,还有多少学生作业没有改,学生成绩不好让她多没面子等等,让我们几个班干部都觉得挺对不起她似的。

肖文:所以说老师要有人格魅力啊!不能享受教学的老师就算专业很好,教学能力很强,也总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老师:刚才不是说我们的工作有特别遗憾的地方吗?如果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国际汉语教师可以把全球作为自己的职场,可以接触到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文化滋养,获得迥异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生命感悟,这又是其他许多职业所没有的。所以完全应该享受教学、幸福教学!

英俊:听起来挺诱人的!

老师:还有一个信仰问题。它表现为坚持价值中立,强化责任伦理。就我们国际汉语教师来说,就是不受任何宗教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客观地介绍和评价各种文化。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最后谁来总结一下吧!

晓语:我来试试。好教师的自我追求有职业化、专业化和志业化三个层次,表现为能教、善教和乐教。

肖文:老师,我仿照“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列了一个表格,您看是不是这样?

老师:非常好!就是这样的。表格的形式能让我们更直观、简洁而系统地了解全部内容,大家传看一下。

(大家传看)

老师:另外,大家还是要注意,这些层次只是为方便分析、说明问题而设的,实践中不是等距、次第呈现的,更不是阶段性的行动指南。这每一层次不是只有这一个内容,比如第一个层次不是只有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当然同时有专业化的问题。同样,专业化层次也有遵守职业道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遵守职业道德会必然导引出对专业化的追求,因为你要爱岗敬业啊!敬业就表现为有专业化的追求。再说志业化,也不是做好职业化、专业化以后才有的要求。实际上,没有持久的热情,职业化就坚持不下来;没有灵感,没有创造性,专业化也完成不了。所以……

英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老师:对,大家一定要记住: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歌德语)!每当我们条分缕析、试图做出理论说明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东西总是如此僵硬死板、了无生气;而生活现实、教学实际却是生机勃勃、错综杂芜的,是一个自然衔接、参差交错、难分彼此的整体。

晓语:也是一个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的自动化的过程!嗯,现在我理解了。

老师:那好,前边讲课过程中提到的那些文章、资料大家下课以后可以找来看看啊!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大家:谢谢老师!老师辛苦啦!


参考文献:

1、 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

2、 第三届国际教育组织(Education International,EI)世界大会上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宣言》,2001年

3、 施春宏,《论感和论感培养——兼论语感和论感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P81-88

4、 张春雨 韦嘉 张进辅,《Calling与使命:中西文化中的心理学界定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9月,第30卷第3期,P72-77


(原文载于《华文世界》111期,2013年6月出版,102-110页,台湾台北)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众号转载请邮箱联系:

         mjdshzbj@163.com


马姐的生活直播间

 总有内容吸引你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